“朝鲜族三老人”简介
- 分类:无分类内容
- 发布时间:2020-11-13 15:15:13
- 访问量:0
“朝鲜族三老人”是延边朝鲜族民间曲艺的一个重要形式,溯源于160年前朝鲜族垦荒创业之时,经历了生产建设中娱乐调侃的孕育期,至抗战结束后角色齐备、乐曲丰富的成熟期,以及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。1945年抗战结束后,庆祝文艺演出盛行,尤其曲艺节目倍受欢迎,“朝鲜族三老人”融朝鲜族曲艺才谈、小丑戏(尔光代)、漫谈、幕间剧等形式的特点初见雏形,受到观众热烈欢迎,并逐步发展盛行。
1950年,由延边文艺工作团曲艺演员崔寿峰、元株森、许昌锡等同志配合当时的农村互助合作运动,在现和龙市头道镇石国村、龙湖村下乡采风时确立了相当于群口相声的新曲种“朝鲜族三老人”。使三位老人的形式走向规范,大量优秀剧本产生并排练演出。1961年和龙县文工团致力“朝鲜族三老人”的创作和演出,形成了和龙地区特有的曲艺表现形式,出现了第一个“朝鲜族三老人”发展高峰期。文革初期,“朝鲜族三老人”遭到禁演,1970年开禁频繁出现在各级文艺汇演中,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。80年代中期朝鲜族小品崛起的基础就是由“朝鲜族三老人”这一形式奠定的,之后“朝鲜族三老人”与相声等一样受到了小品的冲击,鲜见于演出之中。2003年和龙市政府开始对“朝鲜族三老人”这一说唱艺术进行发掘拯救,现已取得实效。“朝鲜族三老人”以说为主,唱演为辅,运用延边地区的方言,具有延边的地方特点。由演员分别模拟进步、中间 、落后三种类型的老人,以争辩形式演出、在笑声中表扬先进人物和新生事物批评错误思想、落后现象,嘲笑和抨击敌对潮流。在专业和业余文艺队伍中拥有众多的“朝鲜族三老人”的演员和作者。“朝鲜族三老人”对白朴实,风格幽默。先进者正气凛然,彰显智慧,中间派墙头草形象左右逢源,对白滑稽,落后者易走极端,头脑简单,三个人物相得益彰,浑然成趣。插诨打科中矛盾缓解,起到教育作用。有的唱词简明通俗,点缀其中,谱曲具有明显的朝鲜族风格特点,易学易唱,朗朗上口。“朝鲜族三老人”扮像幽默滑稽,演员不受年龄约束,往往年少者演出更受欢迎,至于男扮女装、女扮男装等形象更是层出不穷。
“朝鲜族三老人”以对白为主,有的也配有歌唱,唱词伴奏很随意,70年代一般采用手风琴,80年代末一般采用电子琴伴奏。“朝鲜族三老人”扮像一般采用朝鲜族老年人传统形象,衣帽穿戴具有浓郁的朝鲜族风情。道具随剧情需要而定,简约简易。“朝鲜族三老人”的作品,据初步统计,共有163首。50年代代表曲目有《百年大计》、《花束》、《好时光》等;60年代有《质量保证》、《小包主人》、70、80年代有《老人足球队》、《敬老院的喜事》、《恋爱暗号》、《赶集场的故事》等及新千年后的有《上网风波》、《差一点》、《医院里发生的故事》、《卖米肠》等。
“朝鲜族三老人”是2006年9月申报曲艺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2007年4月被评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2007年6月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2008年6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